查看原文
其他

多项手术创新,7项发明专利…徐杰:一个爱“啃螃蟹”的骨科大夫丨百年医路 医心向党

林颖 福建卫生报 2021-10-01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福建卫生报”


走进省立医院骨二科,会看到病区走廊的墙上贴满了许多患者治愈后送给团队的感谢信,其中患者点赞最多的,无疑是福建卫生报健康大使、福建省立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徐杰教授。
▲徐杰教授言谈儒雅,一脸平和,是徐杰带给许多患者的最初印象,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总喜欢第一个“啃螃蟹”的徐杰身上,有股数十年如一日的韧劲和拼劲。怀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凭借着手术刀,他让众多骨科患者重新挺直腰背、站立行走,为他们的家庭带来新生的喜悦。


做完骨科手术

患者能自己走出手术室


都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可徐杰带领团队创造的术后快速康复速度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

64岁的陈大妈患有髋关节疾病,一走路就痛得不得了。按照以往的手术方式,做髋关节置换这样的大手术,没躺上一两个月是无法下床活动的。

徐杰运用腔镜辅助下的微创手术,顺利为她置换了全髋关节,切口仅5厘米。让家人难以置信的是,手术一结束,陈大妈就能活动自如,自行走出了手术室。


之所以能实现骨科术后的快速康复,得益于徐杰这项国际首创的不切开肌肉的髋关节置换手术方式。


按照传统的髋关节置换手术,医生往往要在患者身上切开20多厘米的大口子,这自然会影响到术后康复。为此,徐杰从2004年开始琢磨一种前人从未尝试过的微创手术方法。

这种手术方式的核心是从肌肉间隙进入关节,置换坏死的骨头。因为不损伤肌肉和神经功能,手术切口仅5-7厘米,不到一张医保卡的长度,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很快。
更让许多患者满意的是,切口巧妙隐藏在腹股沟的隐蔽处,愈合后穿着泳衣也看不到创口疤痕。

这项技术的运用大大减轻了患者痛苦和住院时间,甚至许多高龄骨科患者都能像陈大妈一样因此获益。


▲陈大妈术后第一天即可出院回家


不断寻求创新

为患者快速康复带来叠加效应


每个医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标签,而不断寻求创新则是徐杰最亮眼的标签之一。

从在上海华山医院实习开始,导师的谆谆教诲给年轻的徐杰埋下了创新的种子。“老师时常教育我们,好的外科医生要努力寻求改变,一种手术做了10次,就要思考有没有可改变创新之处。”


从那之后,“要改变”成了徐杰常说的口头禅。从2004年在省内率先开展微创髋置换手术开始,2006年底,他率先在国内,省内首个开展颈椎显微外科手术,2011年,他又带领团队在省内最早开展DAA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当时国内率先开展此类手术的科室之一。
同时,也创新了膝关节置换手术,缩短手术切口,让患者术后醒来立刻可以下地行走。


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徐杰自己画设计图,打印3D模型制作塑料模件,并不断试用、修改,再到最后成型。通过不断研发,在脊柱、髋关节、膝关节的手术器械、植入物的发明中,徐杰囊获了7项专利


此外,徐杰还与麻醉医生共同攻破了在不降低血压情况下实现渗血量减少的课题,并创新患者术后的用药路径、用药配伍,减少用药副反应。



术前术后每个环节的创新突破带来了叠加效应,让术后快速康复从梦想照进了现实,也让省立医院荣获了国家卫健委首批加速康复外科骨科试点医院。徐杰带领团队建立了以微创关节置换手术为核心的加速康复骨科,吸引北上广深等全国20多家医院关节专家来参观手术。2020年,被授予省内唯一的“骨关节外科加速康复全国示范中心”。


面对肯定,徐杰依旧没有停下创新的步伐。他将眼光转向了眼下正热门的手术机器人。


“我们正在设计一种机器人,可以帮助医生实现手术中的精准测量,不仅是测量骨骼长度,还包括测量肌肉张力,神经、血管等,从而让骨科手术变得更精细,让伤口更小。”提起这些设想,徐杰的眼中闪露着光芒。



做好时间管理

带动同行一起前行


身为学科带头人,徐杰一边潜心于科研,一边始终坚持在临床治疗一线,遇到每周的手术日,他常常忙到很晚才结束。因为手术效率高,他是医院唯一拥有两间手术室的外科医生。


有些人好奇地问徐杰,平时这么忙,怎么还能抽出时间做科研?徐杰的秘诀则是做好时间的管理者。“科研其实占据了我每天一半的时间,只要能用好碎片化时间,睡前、吃饭时,甚至在手术过程中,随时都可以思考如何让手术做得更好。”


徐杰是这么做的,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团队。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大都担负了各自的研究项目,有些设计新工具,有的研发统计软件,有的则制定手术质量评价指标。


作为分管医院教研的领导,他通过搭建科研交流平台、经费扶持等方式,鼓励各个学科自主创新。



徐杰还时常作为国内骨科微创治疗领域的领头人,受邀前往北上广等医疗发达省份,甚至登上国际舞台传授经验。


“从来没想过‘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新生的事物只有分享给同道,得到广泛的接受,才能更好地推广开,让更多患者受益,然后反过来促进个人理论体系的完善。”

徐杰笃定地说,“科技发展要靠创新,一味跟跑行不通,必须加快步伐,医学也是如此。医者仁心,是一名大夫最基本的职责所在,通过创新治疗方式,为患者谋求更好治疗效果,让他们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往期回顾: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本报策划推出“百年医路医心向党”系列报道,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第一期:致敬!福建抗疫中的“定海神针”谢宝松丨百年医路 医心向党

第二期:中宣部表扬!福州这位年轻医生为何频频获得“国家级”荣誉?丨百年医路 医心向党

第三期:20年从1个人到1支队!泉州80后乡医被称为“村里的120”丨百年医路 医心向党

第四期:患者病故,家属仍三鞠躬致谢!福州这位医生被患者同事称为“太阳女神”丨百年医路 医心向党

第五期:百岁党员徐思俊:曾在枪林弹雨中救患者,用信仰的力量铸成“漳州第一刀”丨百年医路 医心向党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林颖 /文


编辑:小枫

审核:黄美辉、朱晓洁


往期推荐:




百岁党员徐思俊:曾在枪林弹雨中救患者,用信仰的力量铸成“漳州第一刀”丨百年医路 医心向党


福建一男子脚痒抓破之后竟要截肢?!手术前,他从医院逃了…劫后余生讲述惊魂遭遇


宁德大叔鼻腔反复出血半年查出肿物!别将鼻咽癌当鼻炎,当心5个预警信号


“肿瘤治疗黑幕”调查结果如何?国家卫健委回应来了


关于“五一”假期,中疾控紧急提醒!

微信搜一搜福建卫生报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